阅读历史 |

第659章 《亲爱的》的意义(1 / 2)

加入书签

“被问起我为什么会跑来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时,我竟一时语塞。”

“我压根儿没考虑过这问题。”

“华语片不大常有这种能让我轻易做出判断“决定是你了!”然后义无返顾的买票去看的。”

“但《亲爱的》不一样,这是国内最有影响力且口碑和票房兼顾的最好的导演与演员加在一起,产生的合力应该不容小觑。”

“更不要提我还是黄博的脑残粉。”

“和《金陵十三钗》、《1942》一样,从话题锁定“寻子”开始,《亲爱的》就一定是部伤心的电影。”

“电影中,我有四个印象深刻的镜头。”

“第一,开场5分钟,车来攘往的深圳,穿着鲜艳黄衣服的儿童,被人贩轻巧地抱走。”

“没有抵抗,听不到声音,远远的一笔带过。”

“很感谢吴导此时流露的仁慈,没有多于戏剧化的处理,一笔带过,就把儿童面对人贩时的毫无抵抗能力表达完毕。”

“第二,刚找到孩子,黄渤在警察局,哭到直不起腰,歇斯底里。”

“虽然身后的两位陌生女子此时已经笑翻在位置上,说“哭得好丑啊”,嗯,但我觉得,在那个时候,哭得再丑都应该。”

“第三,找回孩子之后,黄博出门丢垃圾,停顿,转身,开门,把熟睡中的孩子抱上肩头,再出门,这一串镜头,让我想到记忆里的张太太。”

“第四,深圳街头,郝蕾冲进寻子家长的人群,拥抱自己曾经的儿子,被愤怒的父母们拼命打骂。”

“这些父母视寻子、打拐为生命,自然对案件过程了若指掌,一定知道郝蕾并不是人贩本人,但相比他们心里压抑多年的恨与抱怨,郝蕾已经是非常接近施害者的存在。”

“这群大多数时候在片中“鼓励鼓励”的父母,在此时此境,丧失理智才是最理智的做法。”

“哪怕郝蕾饰演的村姑李红琴并不是主犯,但买与卖确实是同罪的。”

“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李红琴哪怕再朴实善良,伤人的愚昧,注定她不是个好人,没有商量的余地。”

“没有买卖,就不会有市场,就不会滋生出那么多被拐儿童。”

“寻子,是一场没有出口的旅程。”

“这四组镜头,和我当年接触过的寻子话题已经非常贴切,看得出《亲爱的》剧组真做过充足的功课。”

“狭义来讲,相比还原屠杀和饥荒,认真聊聊打拐,可能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这部电影之后,大人们应该会更留意小孩的处境,也会有更多人参与打拐、关注“宝贝回家”。”

“我没有想到《亲爱的》是这样一部电影,它和吴渊近年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一样。”

“去掉一水儿的大腕脸孔,再在镜头语言上做点“朴实无华”的加工,立刻就能改换成一部半纪录样式的新闻片。”

“这里没有谁是戏剧核心的主角,谁都可以独自面对镜头,每个人都是故事中的主角。”

“华语电影行业,需要这样的好电影!”

看着这篇长长的微博影评,吴渊感慨万千的长叹了一口气。

做《亲爱的》这部电影的意义在哪里?

就在这里!

这不会是一部广义上的大卖之作,也不可能成为什么票房冠军。

但吴渊依旧义无反顾的做了这部电影,就因为他想拍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外部因素干扰。

在做了很多年形而上的文艺片和爆米花商业片后,吴渊就是想做这样一部社会题材的电影。

因为现实世界需要现实的英雄。

超级英雄电影中的英雄,拯救不了现实世界。

但《亲爱的》这部电影,却可以有意无意之间,帮助到无数被拐家庭。

不管是给与他们鼓励,还是让社会大众更多的注意到这个悲伤的群体,让更多人去关注、重视这个社会问题,这都是比电影票房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赚钱什么的,已经有光影时代那边的仙侠宇宙了,现在仙侠电影宇宙搞得正红火,第三部电影刚杀青,第四部电影正在拍,根本不缺赚钱的机会。

再加上光影院线这个稳定收入,以及扩张迅速的光影快播。

毫不客气的说,吴渊现在就算是立马退休,赚的钱这辈子也花不完了。

所以他现在拍电影更多只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为了什么票房、口碑之类的东西。

早年刚入行的时候,他的虚荣心还比较重,还想着趁着欧洲三大的奖项还值钱的时候,去欧洲三大冲奖。

而现在的他根本就不会想这些了,哪怕再让他重生一次,他也不会刻意的去为了冲奖而拍文艺片,只会是在真心想拍的时候才会去拍。

包括他打算下一部拍摄的新电影《头号玩家》,也是因为他想要拍一部新的华语科幻大片,才要拍这部电影的。

而不是他想要拍一部高票房的电影,然后才选择《头号玩家》的。

这个因果逻辑必须要搞清楚。

所以,虽然《亲爱的》上映一周,票房只有2亿多,最终票房估计也只会停留在三四亿左右,网络上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