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三十四章 剑可通神(为盟主杨骚骚加更3/3)(1 / 4)

加入书签

铛!铛!铛! 秦至臻不断消失又出现,斩出一记记绝杀之刀。 而那一袭青衫,在空中不断飘飞。 实际上他当然是一次次被秦至臻斩退,但身姿飘逸,来去潇洒。 踏空而行,如步闲庭中。 秦至臻诚然是占据着主动,但想要造成更大的伤害,却也做不到! 而且随着进攻愈发频繁,他愈来愈感觉到,姜望的格挡愈发精准。几乎是长刀至时,青锋必至。 他以五府同耀的巅峰状态,踏虚空而行,竟然也迟迟拿不到更多收获! 在秦至臻的观感里,姜望当然是不负盛名,强横无匹。 在观众的视野中,这两位都是绝顶天骄,交锋精彩绝伦。 然而姜望所感受到的艰难,也只有他自己咀嚼。 这世上又有谁,能在同境状态下面对秦至臻而毫无压力呢? 他和秦至臻的这一战,彼此之间,攻防转换非常迅速。 胜负之势不断翻转,瞬息万变。 但进行到现在,“万声来朝”的时间,也已经过去十六息。 这意味着…… 声闻仙态时限将至。 这门近仙术的道术,糅合了在鸿蒙空间里对那位神秘强者的声音感知,和传承自万仙宫的声闻仙典,形成机制太过复杂。 虽然刻印于内府,却不能一用再用。即使是抛开一切,全力去恢复,再度开启,少说也要在一炷香之后。 一炷香的时间,放在平日或许并不算漫长。但在绝顶天骄的战斗之中,足够发生数千次生死。 而若无声闻仙态的加持,他的剑术就很难与秦至臻的刀术匹敌。更别说迅速捕捉行走于虚空中的秦至臻。 但姜望的表情,依然平静。他的眼神,仍然宁定。 看着这个青衫按剑的身影,人们恍惚生出一种感觉。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被他战胜。 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前行。 第十七息。 焦灼且难耐的,煎熬且痛苦的……这种等待! 观者抓心挠肝,而秦至臻未再出现。 他匿于虚空中,不知何处。 姜望衣袂飘飘,执剑四顾。不见对手,却也不能放松。 第十八息。 姜望忽而一弹长剑,于空中朗声道:“齐地有八音名茶,请君品之!” 左手按下。 时间走到声闻仙态的第十九息。 啾啾啾,啾啾啾! 焰雀绕身而起,齐声啸鸣。 而后琴声、钟声、琵琶声……八音齐奏,共演海潮。 姜望独创之八音焚海,就此铺开演武台。 此术糅妙茶八音、又融以海潮正声,在声闻仙态之后得到修正,且不论威能,仅其音其声,如天音流入耳,令听者陶陶然,堪称妙不可言。 齐国看台之上,人人昂首挺胸。 齐地八音名茶,齐人与有荣焉! 对于姜望来说,他在这场战斗中的考虑。 是以八音焚海暂代火界铺展。 仍是以范围性的伤害,限制秦至臻神出鬼没的炼虚神通。 秦至臻欲攻来,必要先过火海。 哪怕只能有一丝一毫的迟滞,有时候也足以改变胜负的走向。 用这种方式,弥补声闻仙态的缺失。 战斗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游戏。 就在姜望按出八音焚海的同时,秦至臻的身形,也已经显现。 彼时八音焚海正以姜望为中心,迅速向外扩展。 而秦至臻立在演武台的边缘,隔着迅速扩张的焰海,与姜望相对。 体内炽耀的五个光源,如此璀璨。 这一幕与先时火界降临的那一幕如此相近,姜望同样是铺开了大范围的道术。秦至臻同样是跃出虚空,也同样选择了拉开距离。 他们之间的这场战斗,仿佛一直在重演画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个人都在坚定执行自己的战斗策略。 这是意志、力量、智慧的全面碰撞。 面对席卷而来的焰海与音潮,秦至臻竖持长刀,五府之力加持,只一记竖劈! 刀开焰海音潮。 八音焚海为他分流。 而他慢慢说道:“天音悦耳,令某心旷神怡。” 他的声音坚定,是决心已下,是不可挽回。 双手握柄,移刀柄于左腹处,长刀斜指右前方。接道—— “某亦有一刀,请君鉴赏!” 他似乎在原地,又似乎并不在。 他的手好像动了,又好像没有动。 但刀芒已出,刀鸣已起。 黝黑的刀锋,瞬间从四面八方斩出,彻底笼罩了姜望! 是为—— 炼虚八极刀! 此刀术,乃是秦至臻结合炼虚神通所开发。 虽然比之斩三世修罗刀还有差距,但因为是他自创,理解更为深刻、挥洒更为自如。此刻以五府同耀的状态推动它,在战斗中的表现,半点也不差了。 他一直行走于虚空中,多次向姜望发起进攻,虽然始终未能完成绝杀,但也已经彻底熟悉了此方演武台的虚空,建立了独属于他的联系,因而能在此时,斩出这炼虚八极刀! 其原理仍是通过虚空前行,只不过在熟悉了此方虚空之后,最大程度上加快了速度。 看起来,人在远处,刀已近身,就像是跨越了空间距离一般,简直是神乎其技的刀术! 这是秦至臻定为绝杀的一刀! 恐怖的刀光倾覆如雨。 黝黑刀锋从四面八方卷来了夜晚。 而姜望已在夜色中! 一人能敌长夜乎? 安能不败? 当此之时,只看到一柄青锋现出。 长夜之中生明月。 剑光霎时暴耀! 青衫独立的姜望,挥剑似独舞。 一剑而叫长夜明! 但只听得—— 铛铛铛铛铛嗤铛铛! 八声连响! 准确地说,是七声刀剑对撞的铿锵中,有一声冷锋剖肉的锐响。 秦至臻手握长刀,立在原地,黑色武服猎猎作响。隔着焰潮、火海,与姜望相对。 而姜望执剑而立,正胸膛处一道斜向的创口,深可见骨,鲜血流淌下来,遮掩了赵汝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