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三十二章 与我死来 (为月票一万九)(2 / 5)

加入书签

至臻,与他们不同。 他无需去判断,因为他的这一刀,仍只是蓄势。他的现世断,正是为了引出姜望的剑。 目的已经达到。 而在此时,人随刀坠。 他的横竖刀斜举,距离姜望的咽喉仍有一段距离。与姜望的名士之剑,谁先到达目标位置、谁先定夺生死,尚有争抢的空间。生死之局难确定。 但他下坠则不然, 下坠的同时,他的脖颈便脱离了那一道横线。 而他的刀,只需稍稍往前一倾,便足以从姜望的胸膛剖至腰腹,将他整个人都剖开! 这无疑是妙到毫巅的应对。 只是…… 他和姜望现在的战场并不在空中。 他明明和姜望都脚踏实地,踏在演武台上。 不然姜望也不至于留出这样一个空当,去与他对赌生死。 他如何下坠? 人们瞪大了眼睛看到,秦至臻的双足沉入地面,似乎穿越了演武台的古老禁制…… 不对。 他的双脚是陷入了虚空里,他坠落虚空! 何为虚空? 先贤曾有如此定义:虚无之乡,存意之地。 又有先贤曾描述:归属于现世空间、又在现世空间之外。 也有先贤这样说:无所有,无所存。 并不容易理解。 但修行世界有一个共识,很多时候只有亲眼所见亲身所历,才能够真正理解。语言、文字,在传道之上都有不足,见歧难免。平常人们说一两句话都有可能产生误会,又何况是对“道”的诠释呢? 也就是说,要了解虚空,最好先进入虚空,感受虚空。 亲历亲见而后亲知,乃明前贤真意。 而虚空有时能观测到、却又难以真正琢磨。与现世交错,却又不能等同于现世。 超凡修士的种种异象,常常显现于虚空。 如姜望的囚身锁链,也是自虚空中引出,云顶仙宫灵空殿吸纳的元气,也是连接虚空未知之处。 但让他说清楚虚空在哪里,如何进入,如何观测,他也说不明白。 但秦至臻不同。 他与虚空同行! 此为神通,炼虚。 “炼虚”者,如其名。 这一门神通的力量,就在于神通种子的开发,以及对虚空的探索。愈是了解虚空,愈能掌控虚空,就愈是强大。 秦至臻的横竖刀,就寄放在虚空里。 此刻他的双脚,也行走在虚空中。 便是坠落虚空的这一步,令他创造了一个当前环境下本不会有的机会。 他如果是选择下蹲,他的刀势会偏移,他的力量会欠缺……一切都不够圆满。 但是他下坠。 他带着长刀坠落虚空。 横竖刀顺势按下,是为来世绝! 姜望先前两剑的应对早已在他的预料之内,甚至于就是被他的刀势逼出来应对。所以他现在的这一刀,斩的是“未来”! 是他用长刀划定的未来。 杀的就是应剑之后的姜望! 这是精彩无比的演绎。 接连三刀,每一刀都是杀招,但每一刀都是为下一刀做铺垫。 秦至臻用三刀,把对手送进了绝路。 一刀前世灭,两刀现世断,三刀来世绝。 斩三世修罗刀,三刀绝命! 西极之地有虞渊,虞渊之下是修罗族。 “修罗”号称世间最善战,嗜杀好斗,勇悍无匹。 大秦以强军伐之。 虞渊是传说中的日落之地,是渭水的尽头,也是现世至凶之地。 大秦以武关镇之。 而这斩三世修罗刀,就是秦国先贤总结修罗强者之刀术,融贯而成。称为“脱于修罗,而胜于修罗。” 这门刀术,比号称世间最善战的修罗族之刀术还要更强,当初那位秦国先贤的自负可想而知。 秦至臻三刀连斩,所呈现的勇力、杀力、压迫力,诚如其人所言,是在此境绝顶之上,更强一线! 说起来,同为顶级刀术,斩三世修罗刀术,未必就强过因缘刀术。 但甘长安在外楼境对因缘刀术的掌控,尚在外楼境的极限范围内,直追创立者对此境刀术的理解。 而秦至臻在内府境对斩三世修罗刀术的理解,已经超过了内府境的极限。 这个所谓“极限”,就是各类杀法创立之初,此杀法在每个境界所能达到的极限杀力、极限威能。 一般能展现九成以上的杀力,便已算是大成。 达到极限,便可以说是彻底圆满。在同一境界下,以同样的杀法碰撞,而不输创立者。 而超出这个极限,意味着至少在当前这个境界之下,修行者对杀法的掌控,已经超出了杀法的创立者——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一般来说,世间流传的、尚未被淘汰的顶级杀法,创造者几乎都是盖耀一时的存在。后来或成真人,或成真君,除非遭遇意外,英年早逝,否则至少也是顶级的神临修士。 区区内府修士、外楼修士,何德何能,可以在当前境界,超出那等强者的设想? 但唯有完成不可能,天骄才称之为天骄! 秦至臻毫无疑问,就是这样的天骄。 便是当初那位创造这套绝顶刀术的强者,在内府境的时候,也不能比他做得更好。 所以称之为“绝顶之上,更强一线”。 灭前尘,断今生,绝来世。 这样的斩三世修罗刀,恐怖到令人绝望。 很多人只是在场外看到这三刀,便感觉神魂已深陷。 每一刀都好像慑服了身魂,将观者一步步驱向死亡。所有的挣扎都是无用,一切的选择都被选择。 若非天下之台的古老禁制,他们连看,也是看不得! 但对姜望来说,这样的、熟悉的感觉…… 这种干涉选择、左右未来的感觉…… 在拥有歧途的他看来,真的是格外有趣。 第一刀斩断前世,第二刀斩断现世。 如此断绝过去和现在,左右对手的选择,最后再来聚势一刀,终结未来——不得不说,斩三世修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