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44章 十年落魄,一笔勾仇(1 / 2)

加入书签

对于战斗,姜望更是绝对不会有犹豫。 几乎是在张咏提步的同时,他已经纵剑近身。 长相思耀起一抹寒光,拉出一条直线,横于张咏身前。 名士潦倒,不改风流。 十年落魄,一笔勾仇! 这是姜望融合了朝宇十年藏刀之式后,锋芒再进的名士潦倒之剑。 剑起时寒光犹转,人近时寒光已消。 而那条横线……已经落于张咏身前。 一线当分生死。 但于此刻,张咏双眸骤然圆睁! 那是如深夜一般幽黑的眼睛。 他看着那条横线,以掩盖了所有情绪的眼睛,看着那条横线。 眼中的夜色迅速流逝。 而随着他眼中夜色的流逝,姜望斩出的那条横线,竟然消失了。 仿佛已经……融进了夜色里! 姜望这不是普通的一剑! 就算比不上朝宇巅峰状态的十年藏刀一杀,也是杀力暴涨,远胜早先的一剑。 这一剑若是面对雷占乾,雷占乾只有动用雷玺,才能相抗,且绝不轻松。 姜望握剑蓄势已久,面对一段时间未接触,不知深浅的张咏,直接斩出了这才练成贯通的一剑,虽不至于说十拿九稳,却也有一定的自信在。 但却如此轻易地便被“融化”了。 张咏这瞳术,比起当初在云雾山那一战时的表现,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姜望,当然也不至于畏缩。 他的第一剑没能建功,半分颤抖也无,直接脚步一点,在这方寸之间,踏碎青云。 以一种闲庭胜步的姿态,转至张咏侧面。 而将身半倾前压,目光一瞬间变得凌厉。轻闲的感觉褪去了,转变成一种极具压迫感的姿态,剑尖直抵其人腰窝。 此剑是为老将迟暮,孤勇搏死。 张咏亦是一转眸,这一次与姜望对视。 姜望明明已经尽量避免看他的眼睛,但还是被张咏轻易地接上了目光。 是的。 这种感觉…… 就像是自己的目光凝为实质,被张咏的眼睛掌控着,两个人的两道目光,于是连接到一起。 几近于王骜一拳打碎血王目光的表现! 当然,这并不是说张咏能有王骜那样的实力,毕竟姜望也远不能跟血王比。而是瞳术本就更能驾驭目光,同时他的瞳术,也的确已经到了一个难以测度的境界。 姜望的眼前,出现了一片黑夜。 那是茫茫无际的、深邃的夜晚。幽远的恐惧在无限蔓延中。 剑还在手中,剑势还在凝聚,但对手已不知何踪! 这不是鲍伯昭的无光神通,不是光亮被湮灭所以陷入黑暗。而是一种直接作用于精神层面的“黑夜”。 有目叫你无所识。 而姜望往前踏步,宁定走入那黑夜中! 声闻仙态,开! 视线走入黑夜里,眼睛影响到的心神,也在黑夜里。 但听觉在现实中! 万声来朝,吾悉得闻! 在黑夜的世界里,独独只有两人的心跳,这声音是如此清晰。 独独两人的呼吸,各自平缓,但流入耳中。 姜望面色不改,直接在此横拉长剑,又是一剑名士潦倒。 未经藏剑蓄势,这一剑的本质当然不如之前。 但面对这有可能涉及谋刺齐君案件的张咏,姜望绝不打算保留。 重玄胜的提醒音犹在耳,他很怀疑,对方今日就是故意等在这里,故意迎接他。 在这护国殿中,肃穆安宁,毕竟在太庙里,会让人放松警惕。 可同时又不是帝祠,并不会有强者注视。 细想来……实在是一个很合适的地方。 他坏了崔杼的事情,让崔杼只能做刺杀的选择。崔杼背后的势力,难免对他生怨。那么寻机刺杀他的可能,不是没有。 所以这一次,长相思的剑身上缠有一缕霜色不周风! 剑起生死一线,不周风吹灭万寿。 姜望这一剑已经是绝杀,但并不仅止于此。 第二内府中,亦有黑白之光闪过。 既然只有两人相对,便见我生死歧途! 从血液流动、肌肉碰撞、道元奔涌等一切声闻的情报来判断,此时的张咏,一共有七个选择。 而歧途,为他定下左转! 姜望剑式不变,依然以名士潦倒来压迫对方。不周风却离剑而起,悄然化出一枚杀生钉,直往右侧钉杀! 应该结束了…… 这种程度的战斗,一步错,就是生死分。 从声闻仙态接收到的声音来判断…… 对手在往前! 歧途失效了!? 姜望心中生起这个恐怖的念头。 这是足以让很多修士失神当场的事情,视为倚仗的歧途在本该建功的时候,竟然没有收到效果! 但这并未有影响姜望的战斗。 他相信歧途,但更相信自己。 几乎是本能般地拉回剑光,一式年少轻狂,正面直刺! 这是所有人道剑式中,最张扬,最狂妄的一剑。 在这种时候,最彰显姜望的勇气! 人不轻狂枉少年! 噗! 长剑贯入肉体的声音。 比任何一个结果都让姜望意外的是…… 在今日表现出了强大战力、恐怖瞳术,甚至能够不受歧途影响的张咏。 竟然被他这一剑,直接刺入心口! 在张咏嗬嗬嗬嗬的艰难呼吸声中,黑夜流散了。 姜望与其迎面。 看着张咏瞬间惨白的面容。 姜望心中生起一种明悟—— 张咏原本就已经做好了决定,今日要死在这里。 他并不是提前知道了姜望的神通,也不是可以忽略歧途的影响。 在当时当刻,他的肉身的确有选择,那是作为强者,在战斗中本能预设的诸多选择。 可在他的的内心里,选择只有一种。 他只要一死,只求赴死,因而歧途才会失效! 可是……为什么? 他不是作为崔杼的同党,来此埋伏自己吗? 为何又要主动死在自己的剑下? 姜望心中有许多的疑惑。 而张咏的身体,骤然开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